《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C 语言程序设计是我国目前理科计算机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开设这门课程旨在学生在学会一门新的编程语言的同时,学会怎样用计算机思维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通过学习C 语言课程的代码编译、调试方法、测试过程、发布流程并完成相应的毕业程序设计项目之后,可全面掌握面向对象和面向过程的方法及技巧。由此可见,C 语言不单单是一门简单的代码编译语言,更是提高学生本体工作素质、计算思维和逻辑思维的重要工具。
一、C语言课程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当今的C 语言教学课堂中,各地高校沿用着传统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往往对代码的存在和编译过程一知半解,过分关注于代码的形成过程和语法规则而忽略了C语言诞生的真正意义,从而形成了本末倒置的情况。大部分学生只知道编译和代码的过程,不去多加思考语言本身的规则性,而是以应付代码量的方式完成课堂编译,并没有将语言的继承性和贯通性保留。这种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性思维,也慢慢造成学生学习热情度不高。虽然多数学校将其设置为必修入门课程,但大多开放在零基础的新生课堂中,学生没有很好的学习语言、融入语言,造成学习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不能独立的编写及调试整套完整程序,缺乏对语言程序的独立思考性。因此,在探讨有效的教学途径之前,应完整了解目前C 语言的现状。
二、单调乏味的传统课堂
上文提到,目前的C 语言程序设计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和课件设计单调乏味,都是以制定好的传统教学大纲进行演示。或者教师编译学生模仿的形式进行授课,学生也是属于被动的被灌输知识,接受代码的存在位置,再连贯之后的课堂练习和课后的作业进行巩固知识。虽然此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学习的过程过于枯燥乏味,教师只是演示如何输入代码和类别包类的使用方法。此种方法不能很好的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很容易产生学习C 语言的抵触情绪,很不利于之后的课程发展和学生就业的专业使用。
三、实践过程中的管理和教学缺失
目前,国内大多数计算机和软件学院都开设了C 语言实训课课程,将知名公司的成功项目人员和案例引入。通常的教学方法是在实践过程中,学员独自上机进行语言代码操作,由教师和助教进行观察完成进度和上机情况,指出学生存在问题和引导学生继续编译。此种方法虽让学生提早感受工作中的编译环境和一整套编译工程中的乐趣,但往往因为课堂人数过多、教师资源缺少、不负责任、客观因素过多等,造成学生产生问题不能实时到位解决。发现问题和反映不能实时被老师了解,从而延误了整个实践课程的进程,间接造成多数学生对代码和语言不感兴趣,不喜欢从事或者钻研语言。也因课堂中的现场管理缺失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和上机难度,导致了上机实践难以达到之前学校开设课程时的预期目标和效果。
四、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的教学环境下,成绩和分数是考验学生学习进度和程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多数出现在期末测验和工程抽测中,这就造成了学生考前背题、考后忘记的问题,高分逐渐变成了表面现象,真正有趣并有意义的编译工程被老师所质疑或浪费,学生的目标不再是了解和贯彻语言思想,而是怎么在测验和抽测中达到高分,完成老师的考核需求。考题的多年重复性和局限性课程考核逐渐造成学生局限在繁琐的语法练习和死记硬背,忽略了最为重要的编程应用方法,误导了学生对C 语言的本质理解及定位。学校和教师应在考核手段上具备多边性和理解性,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
五、应用式案例改进模式
案例教学是近年来比较新颖的教学模式之一。具体模式为:教师和公司的链接,创造真实或者接近真实的学习场景,提供相关吸引学生循序渐进的案例课程。实现设计案例应用到课堂教学内容中的自然过渡,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去学习、探索C 语言的应用领域和实用领域。从案例分析入手,让学生自主分析,提高学习兴趣,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只是讲授,以案例的操作形式讲解课题中所涉及的相关语法领域和规则。在讲解过程结束后,应用实训和实操的手段提出相关案例的业务场景,让学生独立操作,在业务工作中明白C 语言的操作意义和流程。而教师也不在局限于传统的单向传递式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变为了主动摄取,针对有效的学习到应有的知识和操作。案例应用式模式不仅严密契合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还着重体现出C语言教学的重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先行体验到了工作中C 语言的应用和正常工作环境下的模式思维,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