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随着因特网发展越来越迅猛,加之各大互联网巨头公司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专业选择时青睐计算机相关专业。由于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应用的普及,众多单位需要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但根据目前就业市场的招聘现状来看,企业的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不能形成较好的对接。面对就业市场的现实需求,如何提高在校大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水平,这对高校开展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带来不小的挑战。我国正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指出:“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系统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协同创新能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扩大国际影响力。”[1]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课题,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创新实践教育遵循教育的实践属性,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高水平大学的共性特点在于独具特色,高水平大学生的优势在于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因此,如何创新和完善计算机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计算机类大学生创新实践发展面临的难题
高校越来越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术界和行业内也一致认为应将教学实践作为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驱动力,但传统单一的、固化的教学流程和相对滞后的教学内容还是为学生掌握重要的创新实践能力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大学生在初等教育阶段接受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无法支撑大学里陡增的专业深度和广度,这也为学生自主学习、翻转学习带来了困难。
(一)学生基础能力匮乏
创新实践立足于理论基础,因特网发展到现在涉及到的专业基础知识非常繁杂。就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来说,其种类就数不胜数,这导致了计算机类大学生面对宽广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很难选择。同时由于计算机理论知识易懂,但实际操作困难,计算机类大学生较难实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大部分计算机类大学生的基础能力基本停留在“能听懂”的阶段,让一个基础能力不足的学生进行计算机实践创新是不现实的,因此计算机类大学生的基础能力匮乏是他们进行创新实践发展的桎梏。
(二)学生自信心不足
研究兴趣和自信心是创造的动力和基础,只有对未知事物感兴趣、渴望探究,才有创造的愿望。[3]现在大学生的思维是多样化的,很多时候他们的“天马行空”就是创新的萌芽,然而大部分这样的萌芽都不会持续生长,其根本就在于大学生对自己不够自信。计算机类大学生现在的创新实践情况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种是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但以自己的基础水平很难实现他的想法,导致创新萌芽停止生长;另一种是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但自认为想法不够创新,就放弃了这个想法,从而导致创新萌芽萌而不发。就这两类情况来看,本质上就是学生对自己的信心不足,没有将自己的想法研究下去。创新实践,可分解为先创新再实践两部分,由于学生自信心的不足,不敢勇于尝试,致使他们终止于创新萌芽阶段,实践阶段更是无法触及。因此学生自信心不足也成为进行创新实践发展的一大问题。
(三)学生兴趣不浓厚
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地学、愉快地学的内在驱动力,能使学生一直保持较强的求知欲和充沛的精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计算机类大学生在当前互联网公司的深刻影响下,无论是出于就业的考虑,还是因为对所接触到的各类应用软件的好奇,大多数学生在接触该领域前是充满兴趣和求知欲的。但入学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学生对计算机领域的专业知识慢慢失去兴趣,其中有较多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较为困难,这导致他们在该领域学习和研究的自信心不足,最终使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变得异常艰难。[4]
(四)教师引导力度小
教师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通过课堂从教师那获取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在平时的理论课堂上逐步进行。然而,现在高校通常以理论课程为主导,尽管会有少量的实验或实践课程,但相比于理论课程来说是微乎其微的。我们认为计算机类知识的学习更依赖于实践操作,但目前高校理论课堂注重于授予学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缺少对学生创新实践的引导与鼓励,导致学生对创新实践缺乏应有的重视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