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期刊导读

对某滑坡勘察与分析

来源: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1

引言

滑坡等地质灾害勘察、评价与治理对地质灾害的防治规划、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地质环境的妥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勘察与分析,是确定合理的治理方案的前提,同时为以后的地质灾害预警、防治等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1]。

1 项目概况

拟建场地位于滇西横断山脉,地形高差大。滑坡区场地北高南低,滑坡区北侧居民区地基高程1871m左右,滑坡后缘高程在1841~1845m,滑坡前缘为鰺鱼河,河面宽约10~20m,水深0.2~1.2m,勘查期间水位高程约为1779.80m。滑坡区场地具体关系图详见图1。

图1 滑坡区勘探平面布置图

2 工程地质特征

2.1 地形地貌

勘察区总体地貌属中山区构造剥蚀地貌,斜坡沟谷地形,总体地势北高南低,高程介于1780m~1862m,相对高差82m。原始地形坡度35~45°,坡面局部开垦为村民耕地。

2.2 滑坡体形态特征

该滑坡体边界明显,平面上呈“扇形”,规模较大,其主滑方向224°,滑坡区域现状地形呈斜坡、陡坎状。斜坡坡角约为25°~45°。前缘坡脚高程为1785m,后缘高程约为1835m,相对高差为50m。滑体总面积约,厚为3.9~12.5m,平均埋深约8.2m,体积约4万m3,属典型推移式中层土质滑坡(见图2)。

图2 滑坡全貌图

2.3 场地地层结构

场地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滑坡堆积层、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寒武系地层(E),各地层岩性特征描述如下:

(1)滑坡堆积物:褐黄色、紫红色,主要由粉质黏土和强-中风化砂岩、泥岩碎块石组成,碎块石富集于顶部,稍湿-湿,松散-稍密状。底部滑带位置多为可塑状粉质黏土,略见擦痕,稍有光泽,为软弱滑动带,均厚7.3m。

(2)含碎块石粉质黏土:褐黄色、紫红色,主要由粉质黏土和强~中风化砂岩、泥岩碎块石组成,碎块石一般粒20~200mm,最大400mm,含量约20%~40%,局部富集,棱角-次棱角状,其湿度从上而下由稍湿过度为湿,松散~稍密状。平均厚度15.2m。

泥岩(E)为勘查场地下伏基岩,主要矿物成分主要为黏土矿物,局部夹少了石英颗粒,泥质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具体描述如下:

(3)强风化带:灰黄色,节理裂隙发育,局部见泥化现象。岩体完整性极差,钻探岩芯多呈碎块状、土柱状;层厚1~2m,岩土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

(4)中等风化带:灰色,深灰色,岩体部分矿物蚀变,岩质软,锤击声哑、易断裂,岩体完整,钻探岩芯多呈柱状、长柱状,岩土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类[2]。

2.4 场地地下水

(1)地表水

勘察区属中山构造剥蚀地貌,斜坡地形,地势相对较高,属干旱-半干旱区。地处斜坡地段,滑坡体内及后缘未见地表水分布。此外滑坡西侧发育一条“V型”冲沟,沟深约1~4m,宽约2~8m,近南北走向,勘查期间未见有地表水体分布,雨季时,可能形成暂时性流水,对场地有一定影响。

(2)场地地下水条件

场地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其含水介质为第四系含碎块石粉质黏土层,水位高程介于1818.89~1836.74m。该地下水在滑坡后缘,形成的陡坎边坡底部以下降泉的形式出露于地表。主要受大气降雨及后缘基岩裂隙水沿土石孔隙径流补给。

3 滑坡体特征及成因

3.1 滑动带特征

(1)滑带土

分布于含碎石粉质黏土和下伏强风化地层接触界面,根据钻探岩芯揭露,滑带土为软弱带,岩芯软、含水量较高,呈可塑状,手捏有较强的滑腻感,局部钻孔岩芯见有光滑滑动面。滑带土整体强度较低,岩体纵向及横向变异性大,尤其是受地下水浸泡作用影响下,极易产生滑移。

(2)滑床

滑床为泥岩地层,经钻探揭露显示:该层风化作用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大气降雨形成的地下水极易沿层面或坡面径流,造成土层与风化带附近土体饱水形成潜在软弱滑面。但随着深度的增加风化程度逐渐减弱,岩体的强度、完整性逐渐升高。

3.2 滑坡成因分析

通过对滑坡的勘查工作,分析该滑坡体的形成历史及演化机制,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下水、降雨等各种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导致滑坡的形成,其中降雨和地下水是滑坡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按其成因分类为自然滑坡[3]。